• 首屆中央研究院化學生物講座

    Prof. Kai Johnsson 獲選為首屆「中央研究院化學生物講座」得主,將於5月20日與21日進行兩場演講,分享如何開發化學標記技術來記錄細胞的生理變化。該講座由翁啟惠院士設立,希望促進化學生物領域學術交流並激勵年輕學者。 Read More
  • 科學家破解癌症相關酵素的密碼,為新療法開啟大門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數據,癌症仍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2022 年,全球估計有 2000 萬例新發病例與 970 萬例死亡。近期,兩項刊登於《美國化學學會期刊》的新研究,深入探討了與癌症息息相關的人類 β-1,3-半乳糖基轉移酵素 5(β3GalT5)。 Read More
  • 2025大學生暑期培育計畫-開始報名!

    科研是一場無盡的探索與發現之旅!誠摯邀請充滿熱忱與好奇心的你,一起挑戰自我、拓展視野,深入科研世界,點燃你的學術熱情!這個暑假不留白,就從基因體暑大生計畫開始! Read More
  • 馬徹研究員榮獲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113年度傑出研究獎

    馬徹研究員專長於結構生物學,研究聚焦膜蛋白與醣蛋白在傳染病及癌症中的關鍵角色。特別是近年來對於新冠肺炎病毒的治療與預防、設計新型抗生素藥物等有三項成果... Read More
  • GRC-Harvard Griffin IDDH-HGG青年健康科學研習營

    2024年暑假,基因體中心與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梁黎明教授團隊首度攜手,成功舉辦健康科學研習營,獲得熱烈迴響!今年,我們再度邀請梁教授及其團隊,讓更多學生有機會與哈佛學者零距離交流,透過沉浸式學習,提前探索健康科學的研究世界! Read More
  • 基因體研究中心二十週年活動

    基因體研究中心20歲了!為慶祝這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本中心於113年12月11日(三)舉辦20週年慶祝活動。感謝歷屆中心成員、合作夥伴及各界貴賓的參與,共同見證中心的成長與茁壯。 Read More
  • 1
  • 2
  • 3
  • 4
  • 5
  • 6

Language

獲獎與人事消息

  • 恭喜阮麗蓉老師實驗室周建德博士與博士班學生林怡斈獲得第30屆細胞及分子生物新知研討會暨30屆慶祝活動之騰達行優秀壁報論文獎的第三名與佳作
    Read More
  • 恭喜胡春美老師實驗室吳丹霓小姐獲得114年度國際研究生學程博士生「研究進步獎學金」
    Read More
  • 113年度研究績優人員表揚
    Read More
  • 恭喜陳韻如老師實驗室蔡天穎博士獲得2024年永信李天德醫藥基金會壁報論文特優獎
    Read More

研究分享系列

  • All
  • 研究消息
  • 科普演講
load more hold SHIFT key to load all load all

質譜技術用於細胞吞噬奈米粒子的定量研究

奈米科技的發展,已經改變了人類的視野。近年來,『金奈米』於生醫科技的研究方興未艾,就是因為科學家發現,當化學分子切割成以奈米量測的大小時,其性質可能大大的改變。科學界用『奈米金』做為癌症治療、癌腫瘤偵測、等等的研究,再再令人大開眼界。一般來說,病毒尺度約在二十奈米至三百奈米之間,原子尺度約是0.1奈米的大小,植物與動物的細胞,就在10微米與100微米之間(1微米為1000奈米,圖一)。目前,科學界賴以由質量來分析檢測的質譜儀,僅能於十奈米以下的物質有效,因此,若要量測這些奈米物質於細胞內的效果,市面上的質譜儀就有見樹不見林的遺憾!

scale_diagram_ch
圖一

本中心『物理與資訊基因體學』專題研究團隊,在『質譜儀技術』的研發,素有專精。本月份,在化學研究領域屬頂尖的化學期刊 (Angewandte Chemie)於其Communicastions 版面,刊載特聘研究員暨中心主任陳仲瑄博士,及本中心的合聘研究員,國立東華大學物理系彭文平博士,所合作領軍研發,證明其突破性質譜技術,不但可以量測細胞的質量,更可以用於非金屬粒子的定量檢測。

早在2007年,包括陳仲瑄、彭文平、陳鈴津、及原分所張煥正、物理所朱明禮等人之團隊,已經合作研發出新型的質譜儀,可以測量細胞的質量以及所帶的電荷數,簡稱為CMS,(Charge-Monitoring Mass Spectrometer),又簡稱細胞質譜儀(Cell Mass Spectrometer) 。這一次,研究小組要進一步的確認,該CMS 可以用來間接量測奈米、微米級的物質。

massfigure2
圖二:圖左為細胞吞噬30奈米金粒子的前、後質量分布圖。圖右為24小時內,細胞吞噬30奈米金粒子(右上)及250奈米金粒子(右下)的質量分布曲線的變化。

由於基因體中心有跨領域研究的優勢,因此,在與於轉譯醫學研究素有心得的陳鈴津特聘研究員團隊的合作之下,可取得關鍵性的活細胞。首先,研究人員取得單一類細胞的質量的統計分配圖,用以確定這類細胞的質量定量,也就是說,該類細胞的質量應該不超過這個分布圖的範圍(圖二)。

接下來,研究團隊希望探討的是,如果可以測量生物細胞的質量,是不是也可以用來量測,當某些藥物以奈米粒子作為載體時,在它們進入細胞體內時,其所造成細胞質量的改變?以及,能否定量量測其數目?

已知的一個現象是,金奈米顆粒(Gold Nano Particles)會被活體細胞吞噬。近年來,科學家利用這個特性,配合螢光劑,使用在偵測生物體內分子變化的過程。金奈米顆粒已經有專業方法量測其被細胞吞噬的數量。研究人員取得多種不同直徑大小的金奈米顆粒後,將之與一種活細胞,同置於培養皿內。實驗結果發現,經過十五小時後,這些細胞內的金含量不再明顯增加,即達到飽和的狀態,而且這些細胞仍然是活著的。

經過反覆的驗證,實驗結果顯示,從30奈米到250奈米大小的金顆粒,都會被吞噬;而且可以測出每單顆細胞吞噬金奈米顆粒的數量。同時,相同為球形的聚苯乙烯(Polystyrene)奈米粒子,經過細胞質譜儀的實驗量測,同樣也有被吞噬的現象。也就是說,雖然單個生物體內,同一型的細胞,因為該細胞的年齡、健康狀態,而有大小及質量的分別,但是,它們對於球形奈米顆粒都有明顯吞噬的現象

CMSICP-MS
圖三
這個發現很重要,因為目前的奈米科學研究,已經可以把各種藥物包裹在極小的奈米粒子上,然後送到活體內。然而,要如何驗證這些奈米級的粒子會被細胞吸收呢?在這個實驗裏,如果要檢視,到底這些細胞在十五小時後,會吞噬多少個奈米金粒子,可以使用一種商業質譜儀,稱之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分析儀(ICP-MS)。然而,利用ICP-MS作測量,首先須將細胞與金粒子先用王水溶解為金原子溶液,然後,再置入儀器內測量。

我們運用CMS及ICP-MS,量測奈米金粒子的吞噬數量。發現ICP-MS或CMS均可測出相同的細胞吞噬奈米金粒子的吞噬曲線。不過,運用ICP-MS,要經過5個步驟,而用CMS只需要2個步驟(圖三)。以所花費的時間而言,前者為後者的5 倍。

我們更近一步,運用CMS量測細胞吞噬『非金屬』的奈米物質,也能測出單顆細胞的吞噬量,這個實驗結果是ICP-MS所無法達成的。

更重要的是,CMS是測量細胞質量變化的差異,而換算細胞所吞噬奈米粒子的數量,它就沒有物理性質的限制,也就是說,任何奈米尺度的物質,都可以用細胞質譜儀做量測,這些奈米物質,包括奈米光觸媒、奈米碳管、奈米鑽石、病毒、膠束(micelles) 、微脂粒(liposomes)、人工聚合物等等(圖四)。奈米粒子被廣泛地應用於藥物傳遞的研究,因為它能增加藥物進入癌細胞內的濃度,同時避免造成正常細胞的毒性,藉由修飾特定的受體,更能減少藥物傳遞阻力。另外,奈米光觸媒(TiO2)能分解有機物與具超親水性的性質,所以具有抗菌、防污、除霧、脫臭、淨水、抗癌等功用。但是,若其被人體的表皮細胞過量吸收,卻可能會有不良效果。使用CMS做為量測分析工具,將能回答藥物是否能成功進入細胞內及其濃度的定量。同時,奈米光觸媒是否會進入表皮細胞,及其數量,也都不再是黑箱的猜測了。

massJournalPic
圖四

本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林煥彰表示,『這個研究,可以加速的量測細胞的質量變化,包括細胞病變、細胞吞噬外來物質所造成的質量變化等。細胞質譜儀在醫學應用上有可能會是相當重要的工具。研究人員將繼續與生物相關的研究人員合作,研發更精密與方便的量化分析方法,期待帶給生技研發更好的研究與檢驗工具。』

陳仲瑄老師實驗室的研究目標,在於研發可直接量測奈米尺度的物質,例如:病毒粒子。中研院基因體中心著力於質譜儀技術的研發,希望能發展商業用的質譜儀,達到質量量測的範圍可以包含全質量區域(Full Mass Range)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