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臨床醫學家引用CMx平台, 證實癌細胞集體遷徙是頭頸癌轉移惡化的關鍵

癌細胞轉移是預後的關鍵因素,也是科學家希望找到原委的重要題目。經過老鼠實驗及人體實驗,基因體中心研究員張瑛芝老師與台北榮總和陽明大學的楊慕華教授合作,發現血液中的癌細胞就好像人類一樣,若想在他鄉落腳存活,單槍匹馬的闖天下,不如群聚似的遷徙來的力量大。研究也發現,這個糾集群眾要角,是一個叫claudin-11的蛋白。這個研究成果,已於2019年一月21日刊登於Nature Cell Biology期刊上。

張老師所發明的癌細胞捕捉平台,簡稱CMx,經實驗證明,可以在患者血液中測出癌細胞的數量,包括大腸癌及胰臟癌等,這個技術已授權給新創公司合度精密做診測儀器的開發。

楊慕華醫師是基因體研究中心的合聘研究員,也是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醫師,和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的教授。楊醫師在頭頸癌的臨床及研究都有深厚的功夫,當他在觀察腫瘤切片時,發現到屬於麟狀上皮細胞的腫瘤細胞在侵犯周圍組織時居然都容易形成團塊狀,引起他的興趣。這些癌細胞團塊,證實是多個癌細胞聚集而成的。

 Team members
 研究團隊(由左至右):張瑛芝老師、楊慕華教授與第一作者李京霏博士

 

研究團隊確定頭頸癌細胞在分裂的時候,如果有一個叫snail的轉錄因子,產生claudin-11蛋白,就會把癌細胞集結在一起。然而,要證明是這些集體的癌細胞促成癌細胞轉移的現象,或者,多量的單顆的癌細胞在血液中竄流,也有相同的轉移效果,就必須要有精密的觀測儀器。 在張老師的實驗室花了超過四年的時間反覆檢測之下,研究團隊證實,只需要用2 c.c.的血液利用CMx 平台就可以檢測出其中癌細胞的數量。臨床數據顯示,當血液中的頭頸癌細胞是多顆集結的狀態時,轉移到病人的肺部的嚴重性,明顯的成正比。

若將這個癌細胞的捕捉器,用在檢測頭頸癌和治療後的追蹤上,應該可以成為預後的照顧利器。

張老師表示,相關研究所栽培的人才多已投入業界,在美國和台灣持續的參與新興的液態檢體與精準醫學的產業,該技轉的CMx技術用以檢測大腸癌亦已獲得臨床認證。該技術後續應用可在廠商的網頁中得知(https://cellmaxlife.com/news-center/) 。

本次的研究論文『Snail-induced claudin-11 prompts collective migration for tumour progression』,可以在自然期刊的網頁線上閱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6-018-0268-z

演講及活動

目前暫無活動

最新消息

  • 基因體研究中心二十週年活動 +

    Read More
  • 精準化學修飾新篇章 從天然物啟發到高效罕病藥物開發 +

    Read More
  • 硫酸雙醣分子可修復蛋白質增益毒性 漸凍人治療新思路 +

    Read More
  • 揭開致癌KRAS基因驅動胰臟癌前病變的神秘面紗 +

    Read More
  • 寡醣作用機制現形,癌症疫苗設計新契機 +

    Read More
  • 1
  • 2
  • 3